第44章韋家灣改造
韋成嵐的眼神,轉向蓮池邊上的稻田,去年他來的時候,那裡還是稀拉拉的苜蓿,連地皮都蓋不住,現在,稻苗碧綠茁壯,不出意外,今年沒有一萬斤的稻子,也能收他個八、九千斤。那要養活多少人呀,他想起韋家灣被飢餓折磨的族人。
「我若能把那沙土田,改良成稻田就好了。」這個念頭一貫入腦,他立刻熱皿沸騰。
韋家灣在河灘,不愁沒水的,像文瑾這樣,弄來大石砌壩,然後修水渠到河裡,用水車車水,何愁不能種稻子?他站在水塘邊上,禁不住癡了。
韋成嵐是急性子,有想法,恨不能立刻就去做。可,姐姐家怎麼辦?靠姐夫嗎?幹活雖然不偷懶,可眼裡卻沒活兒,說一句動一下,根本指望不上。文翰和文瑾又太小。輾轉反側,韋成嵐半夜也沒睡著,忽然腦子裡靈光一現,禁不住咧嘴笑了。
第二天,韋成嵐給姐姐打了聲招呼,就回了韋家灣,趕中午的時候,帶來一個人。
葛氏一看就急了,拉著男人小聲質問:「你把啞巴弄來做什麼?」
「幹活呀。」
「咱都是白吃飯,你還叫來啞巴,他多能吃呀。」
「可他就一個人,咱倆人幹活,一家子吃飯,亮工和亮晴還讀書,哪個更費?」
葛氏無語,但她的臉色卻有些憤然,好容易一家人有吃有喝,兒子女兒還能去讀書,男人卻又想折騰了,為了他的那些族人,一家人付出多少了呀。
錢家人卻不知韋成嵐的打算,見他帶來的人是個啞巴,很勤快能幹,便沒多說什麼,反正家裡的事兒太多了,總是忙不完,多一個人,也多一份力量。
啞巴有微弱的聽力,人也挺聰明,沒幾天便學會了韋成嵐平日做的活兒。
這天吃過早飯,韋成嵐一邊幫忙弄豬食,一邊和韋氏說話:「姐姐,想和你商量一件事。」
「你說!」見弟弟如此鄭重,韋氏有些惶然。
「我想回去。文瑾一個小孩子都能把荒灘變良田,我想回家試一試。」
韋氏無語。
「我不答應!」葛氏一直瞄著丈夫的行動,此刻早就悄悄在外面聽著了。隻見她淚流滿面地衝進來,哽咽著訴說道,「文瑾當時說,亮曦頭大身子小,是吃的不好,我還說孩子天生就是那樣的,可現在,才半年吶,亮曦就變了,人也聰明了,完全沒了傻傻獃獃的樣兒,誰見誰喜歡。不光亮曦,還有亮工和亮晴呀,他們多喜歡讀書呀,兩個孩子每天晚上都把先生教的,給兩個哥哥學一遍,唯恐有絲毫差錯,怕學得不好,辜負兩位哥哥的期待,辜負了姑姑姑父的好心。」
她用帕子抹了一下眼睛,繼續哭訴:「你,你不能再帶我們回去,哦,不,我回去可以,亮曦他們還小呀,這個不行,你帶著孩子在這裡,我回去照顧咱族裡的幾個孤老……」
韋成嵐剛開始非常驚訝,葛氏娘家也算小康,嫁給他之前,可以說衣食無憂,但她自從進了韋家的門,從來沒叫過苦和累,哪怕沒吃沒喝,野菜樹葉糠糰子,也從來沒有抱怨,更沒和他鬧過彆扭,今天這樣,還是第一次呢。
他剛開始認為,她大概是實在忍不住了,聽到後面,見沒有一句是為自己抱屈,滿心都是三個孩子,韋成嵐也難過了。
是啊,三個孩子跟著自己吃苦了。
可韋成嵐不是心軟的人,他忘不了爹爹臨死,期待地看著他那目光,韋家本是個大家族,經過津河改道那場災難,隻剩不到一半的人,還四分五裂,一百多戶剩下這三四十戶,他實在沒法丟下不管。
剛遷居到韋家灣時,還有外姓依附,村子不下千人,那時土地還算肥沃,又地多人少,日子何等興旺。
可惜好景不長,河灘地迅速失去了肥力,人們不得不四處遷徙。
葛氏見男人一臉難過,心裡也十分不忍,可又不捨得孩子受苦,為難了半天,抽抽噎噎地哭上了,文翰聽見了,趕緊跑過來找文瑾:「怎麼辦?舅舅鬧著回韋家灣呢。」
「為什麼?」文瑾也嚇了一跳,第一反應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。
「為了韋家族人,舅舅放不下他們。」
兩人來到廚房門口,舅母還在哭,韋成嵐一句話也沒有。
他怎可能自己離開,把妻子孩子留給姐姐撫養?可不留下,葛氏如何肯依?她做母親的,實在沒法回到大的孩子讀不起書,小的孩子營養不良,發育遲緩的那種日子裡去。
文瑾想了想,拉著文翰進了屋。
「二伯母,舅舅,舅母,我有話說。」
三個人沒覺得她這樣有什麼不對,現在,文瑾在他們眼裡,和一個成人說話的分量一樣重。
「舅舅,你想回韋家灣,我也不反對,不過,不是回去常住,而是暫時做個安排。」
韋成嵐沒說話,眼光平靜地聽文瑾往下說。
「韋家灣還不具有種水稻的條件。雖然它靠河,但舊河道太寬,現在的水流很窄,你們想修一條水渠,那得多長?那裡又沒有現成的石頭,你們若是從山前運石頭,再加上石灰,這個工程量多大,想必舅舅心裡有考量。」
「我們一點一點做起來,總有一天能完成。」
「舅舅,韋家灣不能這麼發展。你們應該停止墾荒,河灘自然會長荒草,鄰近河水的地界,可以移栽蘆葦。
蘆葦盪能夠蓄水,還能防風,有了它們,秋冬季節整箇舊河道風沙瀰漫的情況就可以得到改善,過上幾年,蘆葦盪就能形成沼澤,你們可以養鴨、養魚。
還有,離河水遠一點的河灘,就由荒草去生長,甚至可以在夏天水多的時候,種些不怕水,還耐旱的草類,然後,你們可以養羊,養豬,羊糞豬糞又能肥田,慢慢積累,河灘的沙土地就不那麼貧瘠,這個時候,才可以考慮種水稻。但自始至終,你們都要把握草多田少的原則,還有,不許散養牲畜,而是割草回家,不然,草根本長不上來,就被羊吃光了。」文瑾也不是環境保護專家,她隻能把自己知道的都說出來。
今天停電,隻好兩章連發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