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家悔得腸子都綠了,他做什麼擱這兒糾結,就算不去拜見韶懿郡主,也能遠遠地一睹郡主的風采啊!
這下好了,啥也瞧不着了。
雖然,虞幼窈一路低調,可不等她回到虞園,有關韶懿郡主在襄平城外各處微服一事,仍然傳開了。
一時間,整個襄平城都震動了。
百姓們仿佛沒事幹一般,紛紛跑到了城門口,伸長了脖子,把路過的馬車都盯緊了瞧。
由于這段時間,西安韓氏的案子,鬧得沸沸揚揚,往來襄平城的馬車也不多,郡主的馬車再低調,可拉車的馬兒,馬車的用料,刻紋都有講究,所以虞幼窈的馬車一進城,就被眼尖的人認出來了。
也不知道誰喊了一聲:“這是韶懿郡主的馬車,韶懿郡主微服回城了……”
頓時,一石激起千層浪。
百姓們紛紛激動地歡呼:“韶懿郡主,韶懿郡主,韶懿郡主……”
虞幼窈怎麼也沒想到,自己低調出城,最後竟然鬧了這樣的陣仗,面對擁堵在城門口,純樸又熱情的百姓,她實在做不到無動于衷。
隻好停下了馬車,讓夏桃與周圍的百姓交涉:“大家對郡主的擁戴,郡主都已經知道了,請大家讓一讓,不要都堵在城門口,擋了其他百姓們出入城門,也對城門處的守城官兵,造成了壓力……”
百姓們雖然激動,但也願意聽夏桃的話,紛紛退讓,但是對郡主的熱情歡呼之情,卻是半點也不減。
虞幼窈也感激百姓們的配合,主動掀起了車簾。
百姓們主動跟着馬車一路相送,直到了馬車使進了虞園,老百姓們這才漸漸散去。
回到虞園,虞幼窈還心有餘悸:“遼東的百姓們,實在太熱情了,這陣仗實在有些吃不消,以後還是盡量少出門吧!”
其實也不怪百姓們這麼大反應,實在是虞幼窈平常呆在虞園深居簡出,實在太過低調,偶爾出去一趟,都是盡量趕早,避開了人潮,也都有帶刀的護衛随行,百姓們就是見了,也隻在一旁瞻仰一下,不敢鬧太大動靜。
如今,韶懿郡主不僅用行動,踐行了她當初,來北境的初衷,甚至還造福了一方百姓,百姓們真實地感受到韶懿郡主的聖善仁德,對她更是感恩戴德。
虞幼窈的名望,也是今時不同往日。
第二日,朝廷的賞賜就到了襄平城。
過來送賞的内侍太監,是朱公公跟前最得力的李公公,因這次的賞賜,是朝廷及天家皇室賜下,所以随行的,還有皇上的銮駕儀仗,攏共一百多人,外加一百禁軍随駕,一路快馬加鞭,浩浩蕩蕩地趕往襄平。
因此,一行人還沒到,虞幼窈就聽到了風聲,派人将驿站重新打理了一番,使人去城門口盯着。
李公公一行人才進城,便見一個青衣小厮,又是點頭,又是哈腰地上前:“各位大人一路辛苦了,小的是虞園專門負責跑腿的小厮,郡主得知朝廷下了賞賜,特地命小的來城門口等侯諸位大人。”
這小厮是孫婆子的孫兒孫長貴,專門負責外院跑腿,打探消息的活計。
甭看這活計吃力,卻是隻有深得主子信任的下人,才能代表府裡主子,被派出去做差事,也是體面得很。
孫長貴一邊說着,一邊遞上了虞園的身份牌子,他長得機靈讨喜,口齒也伶俐,三言兩語就交代了自己身份來意,話兒也說得漂亮。
叫人一聽,就知道郡主很重視,遠道而來的李公公一行人。
負責護駕的禁衛軍百戶長,接過牌子一瞧,正面刻了“虞園”二字,反面左右分别刻了“懿從”“聖尊”的字樣,正是韶懿郡主的封号。
百戶長确認了牌子真僞後,也不好怠慢:“稍等片刻。”
說完,轉身将牌子呈給了馬車裡的人。
不一會兒,馬車裡伸出了一雙白皙的手,将牌子遞還給了百戶長,陰柔的聲音,随之響起:“上前聽話罷!”
百戶長接過牌子,應了一聲是,重新回到仗儀前面,将牌子遞還給了孫長貴,并提點了兩句。
孫長貴連忙接過牌子,道了一聲謝,也不敢耽擱,就來了馬車前,躬身拱手:“小的,見過李公公。”
就有一個小太監,立馬掀起了車簾。
李公公模樣三十來歲,穿了朱紅色的宦官服侍,端坐在馬車裡,手裡端着黃金牡丹紋杯,正低着頭,漫不經心地品着茶。
見孫長貴恭敬地侍立在馬車外,這才不緊不慢地放下茶杯,掀起了眼睛:“便有勞郡主煞費苦心地一番安排,請代咱家好生地謝過郡主。”
話兒說得客氣,孫長貴忙道太客氣,随後就道:“驿站已經打點妥當,公公這一路車馬勞頓,甚是辛苦,便先行去驿站下榻。”
李公公連忙道謝。
三言兩語,孫長貴心裡有底了,李公公瞧着一副趾高氣揚的作派,可對郡主的态度顯得很謙卑。
孫長貴領着朝廷派來的儀仗,一路去了驿站。
這麼大陣仗,光馬車就跟了足足十二輛,外加随行的宮女太監,高舉着“如臨躬親”的黃幡,稍有眼力的人,就知道是怎麼回事。
一時間,整個襄平城都沸沸揚揚。
李公公明面上是來賜賞的,但也不單單隻是為了賜賞,他這趟差事完了,回頭還要回京,向宮裡的貴人複命。
宮裡的貴人,想從他口中知道些什麼,又想聽一些什麼,才是他這一趟的真正目的。
如果貴人不滿意了,就算差事辦得再利索,他這一路跋山涉水,車馬勞頓,折騰了一個人仰馬翻,也是白跑了。
因此,這一路他刻意放緩了行車速度,特别注意了外頭的動靜。
百姓們七嘴八舌地說了一嘴。
李公公也聽了一耳朵。
韶懿郡主聯合散戶蠶農、外來商賈,向士紳施壓,解決了士紳把持蠶業經營,欺壓蠶農的局面,并重新定價了蠶業經營的價格;
韶懿郡主勸白府向善,聯合白府及遼東一帶的藥材商們一起,壓低藥價,使百姓吃得起藥,并因此帶動了其他豪紳,影響了北境一帶其他物品的物價;